年關將近,糧食啥時候能賣個好價錢?是當下農民關注的熱門話題。吉林省12316新農村熱線的專家組組長梁琦提醒廣大農民朋友:售糧不要只算價格上漲的“加法”,還要注意到糧食保管不當壞糧造成損失的“減法”?!凹臃ā蹦芏噘嶅X,“減法”會帶來損失,實際上這兩者存在辯證關系。
農民辛苦一年,都想多收入一些,但每家情況不同,一味“猜價格、賭行情”等待上漲,并不可取。在農村田間庭院,每年都有因保管不當造成糧食損失的情況。前幾天,公主嶺市一位農民朋友在咨詢玉米行情時表示準備新年前把糧賣完。專家問他有多少玉米,咋存放的?他說有150萬公斤,“地趴”式存放。專家告訴他,今秋公主嶺市多雨,比較潮濕。這么多的玉米,無法做到完全苫蓋,玉米的品種繁多,水分含量也不盡相同,濕度大了,底層玉米會出現生芽,嚴重時會發生霉變。專家建議他,不要錯過價格上揚的售糧好時機,這么大的量,保管有風險,不能等待,漲不漲價還是未知數。應該賣掉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,余下的利用晴好天氣進行翻曬,首先保證糧食安全,其次是等待價格,再次也要資金回籠。
德惠市五臺鄉農民呂成告訴記者,去年他的35萬公斤玉米在每公斤2.84元時沒有出售,想要等到每公斤3.4元~3.6元時再出售,結果春耕過后,玉米價格降到每公斤2.6元左右,他索性就不賣了。有的農民甚至將玉米存放了3年沒有出售,基本失去商品價值了?!靶录Z下來了,陳糧還有市場嗎?存放時間越久,糧食質量下降,賠的就越多,這就是‘減法’”。梁琦說。
農民售糧總是關注漲價信息,很少關注儲糧、售糧環節中“加減法”的辯證關系。市場瞬息萬變,農產品專家提醒廣大農民,要順應市場規律,因地、因糧、因量、因人制宜,科學規劃好儲糧、售糧時間。要量力而行,算好“加法”,審時度勢,規避“減法”,才能成為市場的贏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