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冬以來,相比以往,如今的農村漸漸淡化了“冬閑”這一說法,做粉條的,蒸豆包的,賣豆腐的……一戶戶主要以家庭為單位的小作坊忙碌起來,并不斷地擴大經營,為市場增添新活力。
榆樹市培英街道的孫戶屯,小村不大,但有7家加工黏豆包的小作坊,臨近臘月,這幾家都忙碌起來,其中“馬二丫黏豆包”最為搶手。一大早,記者在作坊里看到十幾名村民工作在不同的房間,有發面揉面的,有動手包的,有下鍋蒸的,出鍋后,豆包被送到外面冷凍。一排排黃的、白的黏豆包像金元寶、銀元寶,寓意著生活的甜美富足。村民馬玉俠介紹,這些黏豆包大部分是榆樹市區的飯店訂購的,還有一些銷往長春、大連等地?,F在消費者都認品牌,馬玉俠為自家的黏豆包注冊了“馬二丫”商標,平均每天都能賣出上百公斤豆包。人們開玩笑時常說“別拿豆包不當干糧”,別看豆包不起眼,整個孫戶屯已有60多人加入到包豆包的隊伍,一個冬天人均純收入五六千元。
在榆樹市陳家村的老磨坊里,務工的村民也有著不低的收入,一個熟手潑漿師傅月工資可達一萬多元。老磨坊是一個有著30多年歷史的家庭豆腐坊,36歲的蘇哲4年前結束打工生涯,從母親手里接過了豆腐坊。這個家庭作坊只生產一種粗紋干豆腐。每天15時,蘇哲和6名工人就開始泡豆子、磨豆子,一直要忙活到第二天5時左右,新鮮出廠的干豆腐裝車拉到農貿市場銷售。因為是傳統工藝純手工制作,老磨坊出品的干豆腐非常受歡迎,曾經在第21屆長春農博會上熱賣。蘇哲告訴記者,他平均每天能售出500多公斤干豆腐,臨近春節時,干豆腐更是供不應求。最近,他開始在抖音和淘寶上出售自家產品,為此,他還請了專業團隊拍攝干豆腐生產全過程,雖然剛剛開始幾天,但蘇哲說:“這是條路子!”
通過電商銷售,榆樹市太安鄉么鄉村東來永屯的韓偉嘗到了甜頭,“我們太安鄉么鄉村東來永的粉條沒有任何添加劑,都是自家種的土豆制作而成?!痹诰W絡平臺和韓偉的微信朋友圈,有很多他介紹自家粉條的信息?!扒锸盏浆F在,線上已經賣了七八千公斤,除了自己家的,我還幫助其他村民賣粉條?!彪娚糖莱蔀橹r產品外銷、帶動村民增收的良方,同時也形成了一條互幫互助、充滿生機的產業鏈。記者在韓偉家看到一片繁忙景象,鍘粉、打捆、裝箱、碼垛,到粘上地址標簽,快遞發走,一系列工序了,到不了年前就能賣沒?!苯衲觏n偉種植了90畝土豆,可制作2.5萬余公斤粉條。韓偉介紹,因為采用傳統手工藝,他家生產的粉條早已從本地市場拓展到了省外,北京、上海、大連等地的商超、飯店紛紛對太安粉條拋出了橄欖枝,有力地提升了太安粉條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知名度。韓偉說:“現在一斤粉條的價格在七八元,每年可增加15萬元到20萬元純收入,現在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了!”每到漏粉季,韓偉都要雇用一些工人才能忙得過來,這也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。
小作坊的產品走進了大市場,榆樹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,榆樹市對19家食品加工小作坊授予了“名優特”榮譽稱號,希望這些小作坊繼續保持良好的生產狀態,生產條件再提高、生產工藝再優化、生產流程再規范、進一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。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和發展引擎,榆樹市太安鄉黨委書記趙明認為,小作坊一樣可以有大作為。家庭式作坊有著投入少、成本低、風險小等優勢,因地制宜地發展可以讓農民在種地之余增加收入,而小作坊通過不斷擴大市場,壯大品牌,最終將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大產業,實現全面的鄉村振興。